一般而言,教育哲学(Philosophy of Education)有三种存在形态:专业的教育哲学(Professi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)、公众的教育哲学(Publ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)、个人的教育哲学(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)。[7]专业的教育哲学以建构系统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为研究目的,以专业教育研究者为研究主体,以高等学校或学术机构为组织载体。公众的教育哲学以国家的教育法律、教育政策、教育方针为表现形式,以社会公众普遍的教育期望、教育信念、教育认同为共同意向。个人的教育哲学以富于个性的鲜活的教育实践为源泉,以摆脱“教育麻木”而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体悟为途径,以追寻或确证个人教育信念为目的。总之,专业的教育哲学表明了教育哲学的可研究性,公众的教育哲学表明了教育哲学的可普及性,个人的教育哲学表明了教育哲学的可实践性。[8]教育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教育,更是为了改造教育,以推动社会发展与个人进步。无论专业的教育哲学还是公众的教育哲学若要走入教育现实,最终都须依赖于具体的教师的实践,所以教育哲学应该走向教师,只有真正适合教师需要的教育哲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哲学。然而,个人教育哲学是最切近教育实践的。一线教师不仅是教育思想的行动者,更应是教育行动的思想者。所以,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,不仅要训练个人的教育技能,更应该引导教师建构个人的教育哲学。
如上所述,个人教育哲学指向教师当下的日常教育生活,是对“熟知”或“缄默”的教育生活的形而上审思,追问“想当然”的教育生活何以存在的“所以然”,其目的是将教育的追求与生命的延展统一起来。反观中学教师的生存现状,不少人却躺在“麻木不仁”、“因循守旧”、“得过且过”的温床上睡大觉:冷漠于学生生命的精彩,热心于生存现实的功利,迷茫于教育目的的偏离,沉湎于教育技能的良方,麻木于课堂教学的习惯,恐惧于教育理论的研修,失落于自我精神的空虚。以中学政治教师为例,中学政治教师虽然具有时代的“敏感性”,但是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,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着中学政治教师不可逃避的命运;中学政治教师对教科书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知其“然”,不知其“所以然”,只能以“本”为本地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,这必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;中学政治教师对权威理论的盲目崇拜,主动放弃了主动思考与追求真理的权利。所以,精神颠沛流离的中学政治教师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,走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来反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,从而确证自己的学科信念与教育信条。